前两天,海关总署公布了 2024 年中国出口的最新数据,其中集成电路出口增长了 18.7%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2024 年前 11 个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就已达到了 1.03 万亿元,这是中国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。 在中国芯片发展的过程中,除了站在聚光灯下的 AI 芯片、高性能计算芯片,汽车、工业芯片则是另一片广阔天地。根据美国芯片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,2023 年汽车市场对芯片的需求量开始上涨了 15%,相比之下,手机等通信设施市场降低了 1.8%,个人电脑降低了 7.1%。 不少国产芯片企业都在进攻车规半导体。2024 年以来,蔚来神玑 NX9031 流片成功、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紫荆 M100 芯片成功点亮、龙芯中科宣布自主工业产品及解决方案有效落地、佰维存储推出子品牌佰维特存专注车工规市场。 全球有两大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其中可以看两个关键的「三分之一」数据。 第一个「三分之一」是汽车市场。几十年来,日本、欧美等品牌一直主导着全世界汽车市场,但近年来中国汽车厂商发展速度前所未有,已经在逆转欧美厂商的主导局势。美国咨询公司艾睿铂最新发布的《2024 年全世界汽车展望》报告说明,中国汽车品牌将在 2030 年占据全球市场 33% 的份额。 第二个「三分之一」是工业市场。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,我国的制造业规模连续 14 年位居世界首位,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制造业超级大国,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一。这两大「三分之一」背后,是汽车和工业两大市场的强势崛起。 第一个「10%」对应的是汽车市场。汽车智能化的「下半场」,对于芯片的依赖程度慢慢的升高。一辆传统燃油车大约要 500 颗芯片,新能源车的需求则是飙升到 1000 颗以上。如果是高端智能化车型,对于芯片的需求甚至突破了 3000 颗。尽管中国已经坐拥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能,但芯片自给率不足 10%。尤其是在汽车 MCU、智能驾驶芯片、存储芯片等方面,自给率现状都不乐观。 第二个「10%」则是对应工业市场。工业市场也正经历着与汽车市场非常相似的智能化转型,同样带动工业级芯片市场规模一直增长。从产业规模上看,到 2025 年,预计我国电力电网、轨道交通、能源化工、市政等工业领域芯片年需求量将接近 2000 亿元人民币。按照 2025 年我国芯片行业市场规模突破 2 万亿测算,仅工业芯片的需求就占到 10%。 快速崛起的「三分之一」产业,带着旺盛的需求。况且,相较于单一产业容易受到景气变动影响,工车规芯片的市场波动幅度比较小。要知道,全球最大的工业芯片厂商德州仪器的工业类产品线高达万余种,产品毛利高达 60% 以上,而每年的收入增长也相对稳定。 查尔斯·汉迪在《第二曲线:跨越「S 型曲线」的二次增长》中提出了一个理论:当企业原有的业务或增长模式(第一曲线)开始趋于成熟并逐渐放缓时,需要寻找和启动新的增长引擎(第二曲线),以实现持续发展和再次飞跃。 不少芯片企业都达成一个共识:工车规芯片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,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。 诸如存储领域中,佰维存储表现突出。佰维存储推出了车规级 LPDDR 系列新产品,大范围的应用于车载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域控等智能网联汽车应用,产品已经在多家车载前装客户量产上车(覆盖头部主机厂和 Tier1 客户),也是国内第一批量产上车的大容量 LPDDR 产品。其车规级 LPDDR 系列,传输速率高达 4266Mbps~8533Mbps,性能相对上一代明显提升,同时功耗降低超过 50%。设计上采用车规级封装设计,依托佰维存储强大的封测技术,实现多层超薄叠 die,能满足更大容量、更高带宽的车规级存储需求,系列新产品支持-40℃~105℃高低温工作环境,并通过 AEC-Q100 车规级可靠性认证,能在汽车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使用,非常抗打。 此外,工业领域中,佰维存储还针对应用广泛工业类场景,如自动化生产线、网安设备、ATM 设备等推出了工业标准级产品;针对复杂恶劣的工控应用环境,如工业电脑等推出了工业宽温级产品。最近,佰维特存还推出了工规 PCIe 4.0 SSD,随机读写性能高达 1000KIOPS,容量最高至 4TB。 在功率半导体中,比亚迪半导体的 IGBT 模块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电机驱动控制器的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。其推出的 IGBT6.0,相较市场主流芯片,电流密度提升 25%,综合损耗降低 20%。其自主研发的首款功率半导体芯片,现已装车超 600 万辆。目前,比亚迪半导体已进入小鹏汽车、东风岚图、宇通汽车、小康汽车、长安汽车等品牌客户的供应商体系。 MCU 领域,国民技术推出车规级 MCU 以 N32A455,采用 40nm 车规级制程,可应用于汽车空调系统、门窗座椅控制、汽车照明、电机控制、仪表辅助以及雷达等汽车电子前装。 智能驾驶芯片领域,地平线取得一定突破。其最新的征程 6 系列车载智能计算方案,算力覆盖 10TOPS~560TOPS。到 2025 年,征程家族累积出货量能跨越 1000 万量产大关。 只有这些优秀的厂商在各自的赛道不断深耕,国内工车规芯片才能持续提升。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,推动着国内工车规芯片产业的整体发展。 尽管工业、汽车领域是一片巨大的蓝海,但国内芯片企业要面对的是波涛汹涌之下的「暗礁」。我们通过佰维存储产品及技术的缩影,来看看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。 工业、汽车领域的芯片定制化是很难的,这与其市场碎片化不无关系。工业芯片涵盖工业自动化、智能电网与能源、电机驱动与控制、机器人、安防监控等各个不同市场,场景应用广意味着需求更多更复杂。在市场碎片化的前提下,企业制作的工业芯片产品非标化、小批量和定制化现象非常明显。 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源于存储芯片研发设计与封测制造之间的脱节:尽管市场上涌现了数百家存储厂商,这一些企业推出的产品品种类型繁多,但其生产却依赖于少数几家代工厂提供的标准化工艺流程,这种模式导致了以下几个产业生态问题:首先,单纯的存储研发设计企业通常缺乏对小批量、多品种生产模式下特殊工艺需求的充分认识,无法有效优化其设计以适应高效制造;其次,国际知名的存储大厂聚焦高度标准化的市场,面向工业、汽车芯片的定制化需求时,一定要通过强化存储介质研究、固件算法开发、产品软硬件开发、存储器先进封测等产业链中后端环节,实现灵活的工艺调整和精细,保障存储产品的」千端千面「;最后,标准工艺亦不足以满足高端、特殊需求芯片的生产规格要求,迫使存储研发设计企业在技术上做出妥协,往往导致设计上的「削足适履」,限制了产品的性能、应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。 与消费电子不同,工业和汽车项目的生命周期十分漫长。工业领域客户在产品使用时间上有长达 5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要求。比如在 DDR 领域,目前最新产品已经迭代到 DDR5 了,并且开始探讨 DDR6 的发展。但是在医疗、运输等行业,还在大规模应用 DDR3,甚至有很多产品使用的还是 DDR2、DDR1。 面对汽车电子应用与工业场景的「暗礁」,佰维存储专门打造了子品牌「佰维特存」。 首先是专注细分市场带来的专业。佰维特存专注于汽车与工业领域,构建了完整的工车规产品矩阵,广泛覆盖数通、汽车等应用领域。通过子品牌运营,能深度覆盖工业与汽车的多种应用场景。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中,可提供专业的产品设计、生产制造、技术服务,同时能根据不同客户与应用之间的差异进行定制。这样的品牌模式既能深度服务客户,提升满意度,也能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黏性。 其次是长期稳定的供应保障。公司自有研发封测一体化的经营模式,不但能确保产品技术的开发优势,还能利用自主封测产能和灵活的供应体系,科学安排生产,更有效地保障下游客户的订单交付效率。加上佰维存储多年来服务于众多智能终端、工业、汽车等领域的一线客户,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、及时响应的全生命周期服务。 在中国,汽车与工业产业规模庞大,这为本土芯片厂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。加上 AI 的机遇,AI+、AIoT、高算力正在影响千行百业。在战略布局上,国产芯片厂商呈现出三大显著趋势:与计算机显示终端紧密合作、产业链协同发展、构建完善生态系统。 历经过去数年的苦斗,芯片的国产化率在逐步地提升。相较于国外厂商,本土供应商更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,能更灵活地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。而按细致划分领域重新布局,传达产品特性和差异性,这是国产芯片厂商努力提升专业度和精细化能力迈出的又一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